本校推行因地制宜,落實在地方災,因此將落山風防災的創新課程融入教學,未來將逐步推動科技防災教育,並且建構跨領域學習之創客學校,平時辦理防災演練提升素養,打造一所具有科技防災特色課程之優質學校。學生能學習如何運用科技防災,教師能精進防災教材及教具,並結合創客精神,引導師生運用軟體及硬體多元學習的防災知識與應用科技素養。 落山風防災課程理念:從校訂課程出發以素養導向的跨域整合,動手做,成就防災素養,會覺知、會分辨、會思考、會保護的僑勇好兒童。課程內涵:落山風防災課程@dapt,代表著面對災害時,適者能生存,具備的四種核心能力:distingush會分辨、awarenes會知覺、protect會保護、think會思考三大主題:認識在地戀戀風土、理解家鄉人文風情、 永續守護自然風貌。 落山風防災@dapt課程 一、課程理念:以素養導向的跨域整合,動手做,成就防災素養,會覺知、會分辨、會思考、會保護的僑勇好兒童。 二、@dapt代表著面對災害時,適者能生存,具備的四種核心能力:distingush會分辨、awarenes會知覺、protect會保護、think會思考 三、三大主題: 認識在地戀戀風土、永續守護自然風貌、理解家鄉人文風情 四、課程架構: (一)認識在地戀戀風土 一年級風之歌、二年級風的故事、三年級落山風本事、 四年級落山風民謠、五年級落山風繪本、六年級落山風少年 (二)理解家鄉人文風情 一年級生活中找風、二年級追風達人、三年級倒頭洋蔥 四年級七字仔防災民謠、五年級風鼓振人心、六年級瘋防災微電影 (三)一年級指尖上的風、二年級風的導流、三年級掀開風的背面、四年級風城偵探、五年級環境防災踏查、六年級瘋數位防災科技
104年第三類(優選)
105年第三類(優選)
110年進階(科技創新獎)
111年進階(優選)
112年進階(優選)
113年進階推廣案(優選)
防災課程
1.在地人文社區防災:配合社區環境,與社區民眾一同防災演練的同時也認識在地文化。 2.戶外生態防災實作:在大自然裡學習辨認自然環境,練習防災相應技巧。
寓教於樂防災課程:用科技多媒體、桌遊推廣防災知識。
恆春半島特有生態與在災害預防上的作用介紹、特有植物種子藝品手作、防災闖關及搶答活動
透過解說、影片認識龍鑾潭在生態及防災上的特色
體驗南展館的各種設施,認識核能、核安並於地震屋感受地震實際震度,進行地震掩蔽
認識墾丁森林遊樂園區的基本特色,學習地圖使用並進行定向越野,以備不時之需
認識森林與水土保持的關係、辨識溪流中的危險,進行災害預防
1、透過日常生活的觀察,讓學生學習蒐集與「風」相關的報導或文章,並與他人分享體驗落山風季節時的感受。 2、讓學生藉由分組討論落山風可能會帶來的危機及應變措施,了解防災的重要性。觀察日常生活中,蒐集有關「風」的短片紀錄,真實體驗落山風的來臨。並從中討論可能會帶來怎樣的危機及如何進行應變措施。 3、透過科技剪輯影片編輯的應用,讓學生能將防災知能與科技媒體相互結合。 4、藉由使用網絡媒介,讓學生能從過程中學習並建立防災知識及正確的態度。
運用落山風小創客的3D列印及程式設計學習,發揮防災創客精神,打造”「勇」保安康─落山風神機”該防災教具教學模組設計係由風力測速機件、感測元件、IC面板、蜂鳴機及LED等材料組裝,在數個風災危險地點安裝,當落山風的風速高於11級(模擬),這台機器就會發出蜂鳴警告、閃燈發亮警示, 藉此提醒全校師生在落山風來襲時,能夠注意教室開關門避免夾手受傷、遠離樹枝避免砸傷、避開強風掀起風沙,甚至可以監控校舍屋頂有無吹掀疑慮等,以上減災避災的教學,也利用簡報、掛圖或影片來呈現。
一、課程理念:以素養導向的跨域整合,動手做,成就防災素養,會覺知、會分 辨、會思考、會保護的僑勇好兒童。 二、@dapt代表著面對災害時,適者能生存,具備的四種核心能力:distingush會分辨、awarenes會知覺、protect會保護、think會思考 三、三大主題: 認識在地戀戀風土、永續守護自然風貌、理解家鄉人文風情
1. 透過學生對風的舊經驗分享來重新認識風,並了解風和我們的生活有密切的關係。 2. 從日常生活中發現風的優、缺點,理解風力能是環保再生能源。 3. 學生動手做風力玩具-風車,了解風車轉動成因與風力大小的關係。
對於風的各個面向有基礎的認識,並能確實了解,希望讓孩子先對風有基本的認知,之後再延續防範風災的方向。
從科學角度出發,認識恆春落山風的成因,以及對於落山風來到恆春後所產生的種種影響,從科學實驗、在地智慧等角度,了解災害預防,甚至轉危為安的方法,進而達到適應環境、災害預防、環境永續的目標。
能提升對風的觀察與感受力,培養對藝術之美感與鑑賞的素養。
學習:課程採用網絡主題的設計,圍繞落山風及防災的主題,發展出多統化的學習單元,讓學生在不同面向中整合學習內容。
生對於家鄉在地的自然現象所有了解。除此之外,結合現代科技產品的使用,與微電影的 拍攝過程,方能有效地連結學生的防災知能與生活經驗之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