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防災教育科技中心啟用 (一)成為雲林縣防災教育科技中心推動學校,設有四間防災體驗教室及交通安全體驗區,結合科技工具進行模擬教學體驗。 (二)利用擴增實境(AR)、虛擬實境(VR)進行地震、火災、颱洪淹水、土石流等情境模擬,提高學生臨場應變能力。 二、跨領域整合課程 (一)結合自然科學、社會、生活課程進行防災主題教學,讓防災觀念融入日常學習。 (二)設計「石在防災」探究式主題課程,培養學生主動學習及增強危險的覺察。 三、社區與家長共學機制 (一)舉辦家長防災講座與社區聯合演練,強化家校社合作及社區防災韌性。 (二)推動「一戶一箱一計畫」行動,協助家庭建立緊急避難箱與避難計畫。 四、開展師生防災知識及視野 (一)定期進行地震、火災、水災等避難疏散演練,確保師生熟悉逃生路線。 (二)定期師與生規劃到日本防災取經,以達見賢思齊,見不賢而內自省。
109年基礎(績優)
110年進階(優選)
111年進階(績優)
112年進階(推廣貢獻獎)
113年進階推廣案(績優)
防災課程
地震時每個人的反應不同,教師引導學童在地震災害情境中反思似是而非的觀念或行為,理解地震當下保命優先的原則,熟悉就地掩護與疏散行動,進而遷移至其他情境應變演練。最後鼓勵學童設計繪製成狀況卡,應用宣導。藉此學習脈絡,建構發展為防震安全教育。
探索不同的災害情境,體驗生活中可能發生的災害,應用防災知識,透過與他人的合作,實踐處理生活中的災害問題。
跨單位合作辦理災民72小時收容體驗,強調災後應變不應只有集結就結束,重點是大災難來臨後72小時應變,體驗真正大災難來臨時斷水斷電的困境,及如何緊急開設災民收容。
利用地震體驗平台進行地震來了如何處置,並強調櫃子固定的重要性,提前作好減災及整備的工作,可以加速災害來臨時的應變速度。
1.坡地災害類型 2.土石流徵兆 3.土石流原因及結構 4.防範土石流工程 5.華山地區土石流警戒範圍
1.時降雨量及淹水感受 2.狂風暴雨體驗區 3.門板水壓體驗區 4.車輛落水開門體驗
1.居家住警器類別功用 2.火災、滅火器類別及功用 3.發生火災應變方式 4.線上電子書檢測 5.AR火場逃生體驗 6.VR滅火器操作體驗
1.地震特性 2.歷年來大地震 3.防震補強 4.避難背包 5.家具固定重要性 6.地震模擬平臺體驗
1.交通安全體驗區 2.行人及駕駛體驗 3.內輪差體驗
鄰近校園或推薦場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