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育與社區參與 • 親子參與、社區連結:結合親子活動,辦理親子防災演練、社區清潔日等實作活動,提升家庭參與度。 • 多元場域宣導:利用家長日、運動會、路跑活動及親職講座等機會,進行防災知識宣導,安排地震模擬體驗車進入校園,加深民眾實際感受。 • 志工與社區合作:透過學校志工制度,串聯社區志工團隊,共同參與社區防災及建設,增進學校與社區的合作關係。 二、防災與韌性建設 1. 災害模擬與演練:結合學校與地方政府,定期進行地震、水災等防災演練,提升師生與居民的災害應對能力。 2. 社區應變中心建置:將學校作為災害避難場所,配備基本應急物資與通訊設備,確保災時功能正常。 3. 基礎設施強化:爭取政府或企業資源,改善校園與周邊地區的排水系統、緊急電力系統、防災設施等,提升整體韌性。 三、永續發展與生態教育 • 課程在地化:將防災、永續、環保議題納入正式課程,並透過專題活動連結社區議題。 • 戶外體驗與闖關活動:規劃防災主題闖關活動,讓學生與家長透過遊戲與任務學習應變技能,深化防災意識。 • 校外防災宣導行動:鼓勵學生將在校所學運用於實際生活,進行校外宣導,強化知識的社會實踐力。 四、社會資源連結 • 社區數位平臺建置:推動校園與社區共用的數位資訊平臺,分享防災教育資源、活動資訊與社區學習成果。 • 社區農園共創:與居民合作設置社區農園,結合食農教育、環境教育,增強在地食物韌性與社區互助精神。 五、學生防災意識提升 • 多元課程與體驗學習:透過跨領域課程設計、防災主題日、防災教育週等活動,讓學生內化防災知能。 • 實際應變能力培養:讓學生在模擬演練中熟悉災害發生時的應對流程,提升臨場反應與危機處理能力。 五、對學生與學校的影響: 1.學生從被動學習轉為主動參與社區事務,提升責任感與公共意識。學校與家庭、社區互動頻繁,提升整體教育品質與防災文化氛圍。 2.提升學生實地應變能力,災害來臨時具備正確逃生與協助他人的行動力。 3.學生具備整合性思維與社會參與能力,學生了解地方發展脈絡與永續意識,增加對土地的認同。期待學生將課堂知識應用至生活。突發狀況下迅速應對、自救與協助他人。 4.教師推動教學與課程創新:多元防災課程與主題週:透過主題式教學與模擬體驗,深化學生災害知識。利用桌遊設計、設計角色扮演、急救演練等活動,加強了解災難形式及災害反應訓練。
110年進階(優選)
111年進階(合作共進獎)
112年進階(績優)
113年進階推廣案(優選)
防災課程
屈尺水保故事牆,從水的源頭,歷經北勢溪和南勢溪,匯進翡翠水庫,是一個大型儲水水庫,水庫下方有屈尺壩,裡面曾有香魚生態,因水壩建置,傷害了香魚生長地,因此在壩堤旁設置魚梯,讓珍貴的香魚可以迴流,而一整片美麗的水源,育孕了屈尺地區的人們。
現代社會型態以具備生產力的年輕人為主軸,而高齡者則因為體力衰退沒有競爭力,社會上的地位較低,是容易被忽略的弱勢族群,加上身體健康逐漸亮起紅燈,需要更多的醫療成本,而屈尺本身交通不方便,購物的選擇很少,且無醫療機構,老人獨居比例高,加上住宅過於老舊,多種現象顯示,屈尺這個社區是不方便大於便利性的,甚至不安全的。 我們希望透過此次PBL專案-宜齡家園的探討,了解自身社區容易發生危險的地方,讓學生學習如何保護自己保護家人,建立一座適宜所有人居住,健康安全、舒適自在且可以終身學習的家園,是我們一起努力的方向。
學校為新店區公所指定社區的防災避難所。情境假定依損害輕度、中度、重度。若需要長期在學校避難,學校裡有甚麼資源可以供我們生存下去。首先尋找校園特色植物做運用。另外要學習會起火,了解火箭爐如何搭設。
「土石流模擬實驗模型」,探討山坡水保導覽員培訓,使學生覺察災害成因,認識災害防救知能,並於活動時與同儕或與會來賓進行防災宣導,以強化學生自主防災能。
揮創客精神,透過地景建置,模擬大雨時可能發生水災的地區,並認識新店溪流域的水壩類型與功能,開發設計一系列可教、可學、可玩、可分享之防災水保遊具。
臺灣位於地震帶,每年的夏秋常常有颱風侵臺,造成許多嚴重災情、損失,透過繪本的引導討論,讓學生透過藝術創作結合生活科技的理論了解「颱風」的致災性「地震」的可怕,進而了解「水土保持」的重要、對降雨災害的警覺及各式防災的概念。 本統整課程先從美麗島課文延伸臺灣的美麗與哀愁,提升愛護家園的意識,藉由臺灣歷年的地震災害說明和地震車的體驗,讓學生能瞭解地震的危險,進而學習「趴、掩、穩」的防災知能。認識校園可能致災源、預設災害狀況,依「減災」、「整備」、「應變」、「復原」災害管理機制原則,提升學生在面對災害時不同時期時:1.災害前:防災警覺2.災害中:災害防救應變處置3.災害後:善後心靈復原能力,提升學生的防災能力。運用藝術的結合自然的電流概念,合作創造出製防災校園海報,透過口語的宣傳,推廣防災的觀念能給全校學生並推廣到校外社區。
鄰近校園或推薦場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