霞雲國小位於位於桃園市復興區前山的霞雲里,左鄰小烏來風景特定區,後依東眼山森林遊樂區,校園空間完整,四面環山,環境幽靜,後方為東眼山山區,前有霞雲、庫志二溪匯流而過,這塊匯流區域的泰雅名為:Yawhbun,意思是兩河交會之處的旁邊,而這兩條溪流亦是土石流潛勢溪流,每逢大雨,就要密切注意是否達到土石流發報警戒值,河谷旁若是有山坡地崩塌之虞,就必須要進行預防性撤離,每逢遇到颱風、大雨襲台,山區風雨不歇,遭逢雨量高且有零星落石的情形時,防災人員都會即時回報及處理,以免造成任何人員受傷情事,土石流潛勢地區民眾也會進行預防性撤離。 自2015年蘇迪勒颱風及後續環流所挾之強降雨,分別直接與間接對桃園市復興區合流部落與嘎色鬧部落造成土石流災害。根據耆老述說:在過去,泛文面的泰雅族,在遷居、選擇部落居住環境時,是不會選擇在水邊居住的;大地是母親、天是父親,下雨是母親的眼淚,族人倚靠在山林間而活,懂得保護土地的智慧,開發是有步驟的;然而,以共生保護山林、與山林共舞的土地利用,在歷經日治時期大量種植桂竹,開墾道路以獲取大經濟利益的驅力下,加上氣候驟變、河川整治工程等人為因素,讓原本在傳統生活上懂得避災泰雅族,在現代生活中不得不學習減災因應。 學生在部落山區成長與學習,山林間部落的環境充滿生態資源,卻也充滿潛藏的危機與因應的學習契機。我們希望孩子們藉由學習原住民族生態知識,讓孩子們覺知在泰雅文化中隱藏的降低土石流災害風險的風險管理,從傳說故事、儀式、藝術和母語文字中,不同形式的紀錄透露自然災害的文化性,說明在部落文化脈絡裡自然災害是如何被理解,落實「部落有教室、教室在部落」的課程理念,藉此機會給予學生土石流防災的課程與教學,學習祖輩們長期和環境互動而累積的知識,並能轉化應用在現代的社區防災任務與目標中,落實預防、因應、減災與維生的意義與價值。
107年第三類(優選)
111年進階(優選)
112年進階(教學創意獎)
防災課程
khu’泰雅穀倉為傳統建築中重要的附屬建築,為儲存一年四季的收穫,通常搭建高腳式的建築與加上防鼠板的機關,防止潮溼與小動物,達到保存的效果,材料上常以杉木作為柱子,並使用桂竹作為牆面與屋頂的材料。
Malah(泰雅語,烤火之意)是泰雅族部落平常的生活習俗與傳統。 我們泰雅族人常圍坐在火堆旁,解決部落族人之間的糾紛、討論部落重大事務、傳承經驗和知識,同時分享所獵取的山野產物。 火對泰雅族來說,是生命力、光明的象徵。
學校四面環山,有豐富的生態自然資源,我們校園裡常見的藥草就有 20 幾種,例如車前草、魚腥草、土半夏、菁芳草、黃鵪菜、川七等,每個班還有屬於自己的班草。小時候可能會聽到家人說外出受傷用了什麼藥草止血,或是摘什麼野菜來吃,長大後,我們也透過藥草課程來學習這些知識,認識每種藥草的名稱和樣子,分辨不同藥草的特徵,了解它們的功用和校園分布,學校也會安排實作課程,像是合作研發藥皂、煮藥膳、製作酢漿草冰淇淋、車前草豬肉捲等創意料理,把這些知識用在生活中,可以傳承部落的文化和祖先的智慧,讓我們每個人都成為霞雲小神農。
魚菜共生也是霞雲的一大特色,在103年時成立魚菜共生示範農場,告訴我們,原來耕種不只有一種方式,不僅能養魚,魚的便便還會成為植物的養分,十分的環保與節能,而且非常適合銀髮族耕種喔!
Ruma(桂竹),是我們泰雅族的命脈,老祖宗有交代,不論到何處都要種下竹子,絕對不可以數典忘竹。竹子與泰雅竹的生活密不可分,從食衣住行育樂上都會用到竹子。 食:竹筒飯、桂竹筍;住:用竹子蓋建築物;育樂:會學習泰雅打擊樂;復興區是桂竹全台產量最多的地方,日本的竹弓也是從復興區的桂竹來篩選,因此學校以富有溫度、人文氣息的竹子,來包覆冰冷的水泥牆面,界以營造學校為家屋的氣息。
Sinlungan詞義為-放心的丶關懷的態度及所在;,在其中我們一起學習、手作,共同經驗文化活動,更珍惜一起相聚的時光。 霞雲國小是一個溫暖的大家庭,我們在學校學習泰雅歌謠、練習打擊樂器、繪畫、編織、竹編、射箭......學習各式各樣有趣的知識,接觸創客智慧學習,練習不同的傳統技藝,也認識不同的文化,學習英語,我喜歡上學,我喜歡我的學校,歡迎你們!
taminu~ 這是原住民文化教室,我們學習泰雅文化的地方。這間教室放有祖先流傳下來的傳統器物:織布機.魚筌.竹琴.口簧琴...還有竹編創作:杯墊....是我們最喜歡的地方。
1. 學生介紹圖畫創作 2. 介紹泰雅相關物品 (1)泰雅生活用品-煙斗: 泰雅煙斗是由竹子所製,使用上有分男女,女生的煙斗較長(約23cm);男生的煙斗較短(約17cm) (2)泰雅傳統器具-米篩 米篩可存放釀酒、醃肉等食物,以保持其乾燥。 (3)泰雅獸類器具-獵槍 用於狩獵。 (4)泰雅傳統獵具-弓箭 用於狩獵。 (5)泰雅獸類戰利品-猪牙 狩獵後之戰利品。
近年來泰雅文化傳承漸漸落實在學校及社區中,透過傳統舞蹈、樂曲及打擊樂, 讓泰雅孩子們了解泰雅歌舞的特色,進而珍惜、體會自己部落的獨特文化,透過傳統歌謠的演唱及樂器的演奏,欣賞並認識自己族群的泰雅音樂。雅打擊樂有:木鼓-傳統織布器,是樹幹鑿空而成;木琴-質地較堅硬的樹木製成;竹管琴-竹筒鑿空;木鼓是泰雅打擊樂的靈魂,掌握節奏與速度,原本木琴與竹管琴只有4音,但為了能演奏更多樂曲,而改成了6音。
泰雅傳統原民部落,每個原住民男子都要有射箭的好身手,因為這項技能可以獵得足夠的食物,讓族人得以溫飽。而且,弓箭還是向保家衛國的武器,是原住民青少年跨入成年殿堂的第一步。 射箭五字訣: 站 搭 拉(伸直) 瞄 放 基本要領: 站立姿勢 搭箭 舉手拉弓拉滿弓 放箭及餘姿
小米是泰雅族人重要而神聖的傳統作物,在早期舊部落的時代,以山地旱作為主、狩獵為輔的泰雅族,一年中的各項祭典儀式都是以小米生長的時節作為依據。 泰雅族的歲時祭儀主要與農業生產小米相關,依序有播種祭、除草祭、收穫祭、入倉祭、祖靈祭等儀式。泰雅族小米播種祭約在每年2月初春進行。早期部落族人也會在小米園旁飼養家畜。透過飼養小雞學習付出與負責,珍惜大自然與珍惜生命。 小米園的存在,在校園中生產文化空間、形塑文化地景,是期待透過小米、農藝、飲食和文化祭儀展演,作為和傳統農業與文化資產對話的媒介。 小米園最大的訴求是彎腰務農,原本完全不懂農事的學生,在耆老的知識和經驗指導下,校園長出小米來。
1.以「部落有教室,教室在部落」之理念,推動在地特色課程 : 從在地出發,心懷鄉土文化 2.以「學校部落家庭化」之精神,建構班級學校與部落之學習共同體 : 以合作共好,擴大教育綜效 3.以「創新素養+科技整合」為方式,建構全人終身學習之生命共同體 : 奠基多元活化師生舞台
鄰近校園或推薦場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