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臺灣氣候變遷災害風險調適平臺顯示,臺灣位處全世界天然災害高風險地區,世界銀行的報告指出臺灣同時暴露於三項以上天然災害【颱風、水患與地震】之土地面積與面臨災害威脅之人口高達73%。 臺灣地質脆弱、高山林立、溪流湍急、平原河口淤積、地層下陷、人口集中、土地密集開發等自然環境,使的臺灣在面對天然災害的應變能力必須更加堅韌。近年來因科技進步、人們對天然災害意識的提升,面對可預測的天然災害如颱風與水患已經發展一套非常精準的防範措施,但地震呢?猶記得1999年發生在睡夢中的921大地震,傷亡人數達到14,000人、超過100,000房屋損壞,整體經濟的損失更是難以估計。 有鑑於此,學校積極面對難以預測的災害【地震】風險,除加強師生防災觀念,更積極檢視學校建物與設備、加強演練地震發生時的趴、掩、穩與疏散、檢傷、後送與心理輔導等等措施,期望達到零災害的目標。"
113年基礎(績優)
防災課程
( 1 )能了解臺灣地震發生頻繁的原因。 ( 2 )能知道防災是為了保護自己的生命。 ( 3 )能了解平時必須做防震準備工作及演練的重要性。 ( 4 )能知道發生地震時的正確應變方法。
一、能了解地震災害來臨時的應變行為。二、建立學生正確的防災概念及知識。
(1) 了解地震發生的原因。 (2) 知道平時可以做的防震準備。 (3) 知道地震可能對大自然及人類造成的傷害及影響。 (4) 知道家中準備「緊急救難包」的用途及內容物。 (5) 學習地震發生時避難(趴下、掩護、穩住)及逃生方式。 (6) 培養若發生地震時,不驚慌、讓自己安全的能力。"
鄰近校園或推薦場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