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冷國民小學位於臺中市和平區,座落於東卯溪、大甲溪與東卯山之間,地理位置特殊,卻也使其成為易受天然災害侵襲的高風險區域。歷史上,白冷地區曾多次遭逢重大災難,包括民國52年葛樂禮颱風、59年芙安颱風,及93年敏督利颱風所引發的「七二水災」,最為嚴重者甚至沖毀整座校舍,使教學中斷,亦深刻影響在地居民的生活與記憶。校方因此深刻體認到防災教育的急迫與必要,近年積極推動以災害預防、風險認知及社區共備為核心的校園防災課程。 在教育部補助之「防災校園建置計畫」與「防災教育課程推動計畫」支持下,白冷國小發展出結合在地歷史、自然環境與泰雅族文化的防災教育體系,並於113學年度起進行全面課程融入。目前正進行各年級課程依學生發展需求採螺旋式設計:低年級以繪本、故事與遊戲進行初步防災概念認識,如「我的防災包」、「山林的聲音」等課程,讓孩子從親近自然開始,理解山林與災害的連結;中年級聚焦於災害原因與應對措施的觀察與分析,如模擬土石流實驗、學習土壤與雨量的關係、訪問部落耆老理解傳統高腳屋與聚落選址的智慧;高年級則提升至整合性探究與行動實踐,如設計社區防災方案、統整在地災害歷史、分析降雨數據與風險評估,進一步思考泰雅智慧如何結合現代科技與永續發展理念。 這些課程不僅聚焦於自然災害,更重視文化記憶的保存與傳承。白冷國小的防災教學強調「在地性」與「文化性」的融合,讓學生在學習災害知識的同時,也理解祖先如何與山林共處,發展出屬於自身文化的生存智慧。例如在暑期防災營中,學校即以泰雅族的口述歷史與逃生經驗為教材,指導學生如何閱讀地形、辨識危險徵兆,將祖先的生活智慧轉化為現代應變技能。 此外,白冷國小亦重視跨領域整合,將自然科學、社會、語文與藝術串聯成一體化學習歷程。學生透過沙盤操作、繪本創作、模擬逃生演練、耆老訪談與成果展演等方式深化學習,強調「做中學」、「學以致用」的理念,提升學童的問題解決能力與災害應變素養。 展望未來,白冷國小將持續深化課程內涵,並以學校為據點,推動社區成為防災教育的延伸空間。學校希望透過課程發展與親師合作,引導居民建立正確防災觀念,將防災意識從課堂延伸至家庭與部落,共築韌性家園。 本校也期盼成為山區防災教育的示範據點,累積經驗,建立教材模組與教學資源,供他校參考,進一步推廣至更多原住民族地區與偏鄉學校。 總結來說,白冷國小的防災教育不僅是對災害的回應與準備,更是一種文化認同與社區共生的實踐。透過教育扎根,學生不只是學會如何逃生,更學會如何與土地共處,珍惜自然,敬畏天地,傳承祖靈的智慧。
113年進階推廣案(優選)
防災課程
臺中市和平區白冷國小位於山林地帶,常面臨颱風、地震與土石流等災害威脅。為提升學生防災意識與應變能力,學校設計出一套系統化、年段遞進的防災課程,並融合原住民泰雅族文化智慧,發展具在地特色與實用性的防災教育。 幼兒園:《泰雅祖先的儲水智慧》 以「遊戲化」為導向,模擬泰雅族祖先在颱風天儲水的方法,透過竹筒、水與樹葉進行操作遊戲,讓3–6歲幼兒體驗先民的生活智慧與基本防災概念,從小扎根「自主行動」與「資源利用」的能力。 一年級:《我的防災包》 學生學習「緊急避難包」的重要性與物品內容,透過影片導入、小組討論、報告與延伸思考「精神支柱物品」,培養基礎防災準備知能,並實際演練「趴下、掩護、穩住」三原則與家庭防災卡的應用。 二年級:《地震應變有方法》 透過「情境演練卡」模擬地震發生時的各種場景(如在家、商店等),讓學生實際討論與演練因應策略,加深「情境判斷力」,強化生活中多元空間的安全意識與應變能力。 三年級:《泰雅文化與地震防災》 結合國語領域與族語文化,學生學習詩歌《泰雅勇士,守護大地》,從祖靈智慧中體會「與自然共存」的重要性,並實際演練地震避難三原則。延伸任務鼓勵回家與家人進行避難演練,實踐校園防災向家庭延伸。 四年級:《防災包大解密》 融合自然科與英文,學生認識防災物品的功能與英語詞彙,透過分類挑戰、情境練習與口說訓練,理解應急物品用途並能表達。學生實際裝備背包進行演練,兼顧語言能力與應變實作。 五年級:《災難來了,我有準備》 以社會科「家鄉地形」與國語科「從空中看臺灣」為核心,透過觀察家鄉地勢、河川分布與土石流風險,進行災害分析。學生閱讀災難書籍、觀賞88風災紀錄片,最終完成「家鄉防災地圖」並與家人約定逃生集合點。 六年級:《我們要拯救1600萬》 課程由學童主導,聚焦於水土保持與社區行動,從學校綠化延伸至社區宣導與種植活動。學生運用Canva平臺製作簡報、報告於里辦公室、發放蓬萊油菊,結合SDGs理念,落實環境永續與災害預防的行動力。"
鄰近校園或推薦場館